研学旅行需做好活动课程开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去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针对《意见》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亟须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着力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如:研学旅行如何与学校课程实现有机融合?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如何设计?依笔者之见,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是保证研学旅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需要特别加以重视。

    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立足教育

    要使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就必须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寻找适切的研学主题和课程教育目标,深度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既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又要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要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活动中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目标等等,都应该是落实课标的核心要点。在《意见》中,特别强调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身心、思想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突出实践性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通过旅行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为此,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充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就是要让他们在与学校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践思考。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要避免学生在学校中的以单一学科知识被动接受为基本方式的学习活动。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其理解终归是浅层次的,要想真正掌握其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做、去实践,要通过亲自实践来激活书本知识,完成从知识到能力和智慧的转化。

    研学旅行活动突出实践性,正是我国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创新。研学旅行的课程应当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因地制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在实践学习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加强融合性

    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研学旅行基地功能的拓展、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进行创造性地整合。

    从课程资源的整合看,既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也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例如,要统筹安排好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线路的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博物馆、科技馆、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实现与学校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衔接融合,推动学校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同时,活动课程还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进行系统整合,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从本质上看,这样的课程体系更多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我关系的整合。

    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确保安全性

    由于研学旅行的课堂多是在路上,开放性非常强,所以安全性原则是确保活动课程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以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学旅行,需要对研学线路、课程设计、组织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确保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

    《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安全责任体系。要制订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为此,学校和相关组织方务必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要制订安全手册,进行安全培训,对研学线路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天气与交通、食品卫生、疾病预防、保险保障等都要做好详细说明。同时,教育、旅游、交通、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在此,特别建议在活动中一定要配备经过科学专业训练的安全指导人员。

    目前各地中小学校、相关委托企业或机构在推进研学旅行过程中,务必树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意识,只有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将研学旅行活动的育人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管理与评价等各种因素统合起来整体设计,才能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才能确保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作者王晓燕,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